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。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的人数17970人,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60人。有8692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,2008年企业职工实际交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为6263人;有10575名职工和 3136名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。全年共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303万元,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481万元,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为18695人,其中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3431人;敬老院床位数为1362张,收养各类人员1347人。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。
[编辑本段]历史沿革 夏为兖州,汉初置乐昌县,属东郡,其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.5公里仓颉陵北侧,因县内古有昌意城,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。“乐”取沃野平壤,茫茫乐土之意。西晋置昌乐县,县治与乐昌同垣。何以将乐昌二字颠倒过来,可能认为昌在乐后,与古圣昌意之名不恭有关。南乐旧志与新志,皆言此县寻废。晋置废昌乐县时间和何以置废匆匆,其因不祥。
北魏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,分魏县复置昌乐县。隋大业元年(605年)废昌乐县入繁水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再置昌乐县。六年(623年),昌乐县治由吴村北(即仓颉陵北侧)向东南迁至谷村一带(距今南乐县西北10公里)。五代梁贞明二年(916年),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,以新治在旧治南,故改名南乐。一说在晚唐出土的墓碑志中已有南乐之名,南乐名称始于何时,还需要进一步探讨。宋神宗元丰四年(1081年)九月,为避河患,敕令南乐县东迁今城,即今南乐县城。
南乐特产 灌肠
以猪肠,猪血为主料,加葱、姜、花椒粉等佐料,灌制而成。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,全县各地均有出售。吃法多种多样,旧日古庙会上常有简灶煎炸灌肠出售,老年人赶会多食之,以为口福。牙枣历史上传统风味之一,约出产于南乐城郊一带。古为进贡食品。是南乐“三宝”之一。牙枣制作工艺:秋天新枣成熟,选个大肉肥、核小者,置笼内蒸熟,然后去皮去核,放在笼箅或苇箔上凉晒,每天翻动数次。如此,白天艳阳照晒,夜间玉露浸肌,兼之金风吹拂,历数日后枣色渐成暗黄,上面结上一层薄薄枣霜。牙枣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。人们说它“肥斗斗、肉牛牛、筋盈盈、甜丝丝”。节日走亲访友,此是上乘馈赠佳品。今已少见。
元村豆腐干
元村镇名产。元村豆腐干历史悠久,以上乘豆腐作原料精制而成,色呈乳白,咸淡相宜,味道可口,含水量适中,经久耐存,是酒席必备佳品。元村豆腐干市场信誉极高,每年春节供不应求,机关、饭店订购者络绎不绝。亲友间常做为礼品相互馈赠。建国初期。曾出口到日本、朝鲜等国家。
烧饼
因烧烤炉子类似鸡窝,所以又称“鸡窝烧饼”。烧饼以发酵白面配葱花及花椒面油、夜糖、芝麻等用锯沫烤制而成,皮焦里软,咸甜适口,系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,与外地产品不同。分三层,味道各异。城乡皆有出售。近几年来出现糖馅、肉馅烧饼上市,颇受欢迎。
芝麻糖
以南乐西关产品称著,南乐县传统风味之一。芝麻糖以小麦培麦芽榨汁制作而成,状呈“8”形,芝麻掩体,味香甜而口酥。
南乐壮馍
南乐大众小吃。俗称肉饼,已有100多年历史。南乐城旧有刘家壮馍和霍家壮馍。刘家壮馍创始人刘长青,世居县城东街,以打壮馍为生,颇有名气,至今已传三代。今刘家壮馍店在县城老十字街东路北,刘长青孙刘志领继承祖业,开店经营。霍家壮馍创始人霍泽,已传三代,至今不再经营。刘家壮馍形如圆月,直径约30公分左右,皮分4层,面皮肉馅、馅以鲜羊肉为主,以葱、姜、菜蔬、香油等多种祖传佐料搅拌而成。皮为小麦精粉,经过面板面、馅包装成形后,放在特制工具平底煎盘(铁制)中进行烤制加工,火候和时间要恰到好处,经几次翻动即成。熟后的成品壮馍,色泽金黄,外焦内嫩,食之鲜而不膻,香而不腻。1993年6月,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来南乐,食用刘家壮馍后,赞不绝口。
鸡蛋果子
南乐小吃又称鸡蛋布袋。制作果子的面放入碱和矾进行发酵,摸油切成近一尺的条放入油锅炸制,待变成黄色捞出,在一端撕开小口,打入鸡蛋并用手压匀,再放入油待炸带到金黄色捞出即可。鸡蛋果子皮焦里嫩,吃起来不但有面的甜味也有鸡蛋的香味。配上咸菜,是很好的早点。
+1 已赞过
雨中哀晴 的感言: 谢谢! 2010-01-06